一、“阅江”溯源

阅江楼是继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也是最有特色的名楼,亦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南京城的标志之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下诏在南京狮子山头修建阅江楼(不久后因故停建),并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600多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楼未建成。公元2001年,阅江楼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多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史有《阅江楼记》,今有阅江之楼;因有阅江之楼,始有阅江书院。


 

二、阅江书院创建

(一)成立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政府提出的“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力推进和实施教育体制创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通过教育科研资源整合与共享,我校决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构筑集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于一体的高层次、跨学科、创新性的教学科研实体性平台。

2005年1月10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阅江书院在长江之滨、龙王山麓正式诞生。她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创办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文化活动于一体的高层次、跨学科、创新型的教学科研常设机构,是我校“开放发展、联合发展”这一办学思想的最初尝试,也是对传统书院制度的一次集成创新。

  (二)成立过程

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2005]政字922号)的批复,支持我校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优势互补,合作共建,积极探索阅江书院这一全新办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2005年1月10日我校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签署《阅江书院联合办学协议书》,正式启动阅江书院筹建工程(附图2:书院成立签字仪式)。

2005年4月2日,我校正式成立阅江书院筹备工作小组,由我校副校长程建军、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担任组长,筹备组成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由田伯平(社科院)、李北群、朱伟军、陈刚(社科院)、苏向荣、张景才(社科院)组成。

筹备阶段,我校和省社科院主要围绕书院筹建工作开展了一些互访性的交流活动,并着手申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两个硕士学位点,为拓展研究生培养培育新平台。

2006年3月21日我校发布15号文件,正式成立阅江书院(正处级建制)。

(三)成立意义

创立阅江书院,是提升我校文科办学层次、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学术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阅江书院秉承长江流域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教育传统,高度融合现代大学办学方针文与教育理念,以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坚持开放办学,强化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成为我国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粹、积极开展现代人文研究与培训的重要基地。

三、阅江书院概况

(一)机构组成

首任院长是时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院党委书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林飞。常务副院长是时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春瑰。

第二任院长是时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社长、《阅江学刊》执行主编,现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严燕研究员、编审。

现任院长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社长周彩红。

(二)办院理念

         阅百家风采,看大江东去,秉书院传统,显时代精神。

(三)书院定位

1.机构设置

阅江书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个常设机构。

2.功能定位

阅江书院建院之初的基本功能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决策咨询、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2010年底和期刊社合署办公之后,主要定位为举办校内大型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讲座“阅江论坛”,搭建校内外学术交流平台;2014年底增加举办“主编面对面”活动,搭建校内外办刊人的交流平台。

 

 

                                   阅江书院

                                    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