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水教授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5浏览次数:513

 

教育部关于颁发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我校李廉水教授等著的《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一书喜获经济学二等奖,这是江苏经管类学者在此次评选中所获的最高奖项,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是被视为与国家级科学技术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当的奖项。该奖原为1995年启动的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2002年、2006年分别进行了三次评选,2009年第五次评选时将名称改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设有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另外,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还特地设立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据悉,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25个学科共申报8000余项,最终产生648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2项,成果普及奖13项;经济学参评成果中共评出一等奖3项(其中著作类2项),二等奖48项(其中著作类23项),三等奖61项。经济学著作类一等奖由厉以宁(北京大学)、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我校李廉水教授的著作《都市圈发展》位列江苏省经济学二等奖第一位。

作为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级别最高、覆盖面最为广泛的奖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极为严格的评审标准和程序。要求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对于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要求应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评成果通过资格审查后,由评审委员会专家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前后共历时近半年时间。

   《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一书由我校李廉水教授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Roger R .Stough教授等合作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03JZD0014)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中美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该成果在理论层面归纳出了都市圈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现实层面选取国内外典型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色和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20066月出版后,受到广泛认可与好评,20073月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印刷,被列入科学出版社走出去工程项目,参加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据不完全统计,该成果已被相关学术论文引用59次,其中被国外社会科学、经济问题探索和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论文引用32次,被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博士论文引用8次,被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学校硕士论文引用19次。此前,该著作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2006年进行的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第四次评选中,李廉水教授曾凭《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一书获管理学三等奖。

 

 

获奖著作《都市圈发展》